伴隨著計量校準市場的高速發展,“在線出證書”“不檢測出證書”“強制檢定計量器具出校準證書”等亂象嚴重損害了市場秩序安全穩定的計量底線,也嚴重損害了計量工作的嚴肅性和權威性。文章研究通過搭建省級以上的統一監管平臺,運用輔助手段對計量檢測行為進行監控,增強市場監管部門對計量檢測市場的監管能力,提高不法機構的違法成本,倒逼其放棄違法行為,從而破解計量檢測市場亂象的做法。
引言
自檢驗檢測向第三方開放以來,我國的計量校準市場實現了高速發展。根據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的《2023年全國檢驗檢測服務業統計報告》,各類檢驗檢測機構數量達到53834家,同比增長2%;全年營收4670億元,同比增長9%;從業人員156、19萬人,同比增長1、31%;出具檢驗檢測報告6、03億份,同比增長7、23%;儀器設備數量達到1027、23萬臺(套),同比增長7、28%,儀器設備資產原值5278、94億元,同比增長1、26%。
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3至5年,檢驗檢測服務業仍將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部分領域仍有較大增長空間。如計量檢測領域,從數據可知,僅是檢驗檢測機構自身的計量檢測需求就有1027、23萬臺(套),擴大到全國各企事業單位在用計量器具的檢測需求,市場巨大。有巨大的需求,就必然有人在利益面前鋌而走險。本文主要以計量檢測市場的亂象為主,討論亂象產生的原因以及如何破解亂象。
1、計量校準市場亂象的表現
筆者多次到各企事業單位開展檢驗檢測及調研走訪,親眼見證了多種亂象,筆者認為,除“超范圍出證書”外,以下幾種情況對計量校準市場影響最大:
1.1“在線”出證書
筆者在國內知名購物網站上隨機選擇了兩家不同機構,咨詢“因目前正在現場評審,能否立即出具所急需的游標卡尺報告,紙質報告隨后再取”。
兩家機構均表示只要提供相應的儀器信息,可在一小時內提供證書電子版,所有證書正規可查,全國通用,保證現場評審無誤。證書的收費為10 -40元不等,若需紙質證書,對方承諾可盡快寄出。
1.2“背包客”不檢測出證書
筆者在協助主管部門檢查某縣3家純凈水廠時發現,這3家純凈水廠均由同一家第三方機構負責校準,校準/核驗人員是同一人,其證書的校準時間也是同一天。因3家純凈水廠相距較遠,理論上不可能在同一天內,由同樣兩名校準人員,嚴格按照校準規范的要求對3家水廠的多臺計量器具完成校準。經詢問,廠方人員均表示確實有該機構人員“背著一個包”到廠里工作。在已排除“在線”出證書的情況下,若校準證書信息無誤,則只有兩種可能:①該公司人員24小時不眠不休來回奔波數百公里,為3家水廠完成校準。②該公司人員不檢測,直接粘貼合格證和出具證書,從而節省了大量檢測時間。
同樣,筆者在協助檢查某大型企業時也發現了類似的情況,該企業數百臺不同類型的計量器具由同一家第三方機構校準,由同樣兩名校準人員在同一天完成校準,這在理論上也是不可能實現的。
1.3 對強制檢定計量器具出具校準證書
第三方機構對醫院計量器具全包的情況下,對強制檢定計量器具免費出具校準證書,醫院方因不清楚相關法律法規,也將這些設備投入使用,此舉明顯不符合《計量法》第九條中“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計量行政部門對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器具,部門和企業、事業單位使用的最高計量標準器具,以及用于貿易結算、安全防護、醫療衛生、環境監測方面的列入強制檢定目錄的工作計量器具,實行強制檢定。未按照規定申請檢定或者檢定不合格的,不得使用”的規定。
2、計量校準市場亂象帶來的危害
2.1 嚴重損害了市場秩序安全穩定的底線
市場秩序安全穩定的底線需要計量工作者認真維護和守護,無論是量值傳遞還是量值溯源,都是保障國家計量單位制的統一和量值準確可靠的最基礎、最核心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是對底線的維護和守護。但目前計量檢測市場存在的種種亂象已危及底線,若一個地區長期處于這種計量無序的狀態,量值無法傳遞和溯源,將對經濟社會的正常發展造成嚴重損害。
2.2 嚴重損害了計量工作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計量本應是一項科學、合理、準確、可靠的工作,但從“在線”出證書、“背包客”直接粘貼合格證等亂象來看,某些“計量工作者”只是把計量檢測當成“一手交錢一手交證”的兒戲,收錢賣證了事,這種不負責任的行為必然導致計量器具使用單位對計量工作的誤解和漠視。
3、量檢測市場亂象產生原因分析
3.1 監管不到位
市場監管部門由原質監局、工商局、食藥監局3局整合而成,整合過程中人員/崗位流動較大。據了解,目前很多計量科室/股室的負責人以前并未從事過計量監管工作,特別是一些縣級市場監管部門,其計量股室負責人對計量監管工作并不熟悉,如對“強制檢定計量器具需強制檢定合格后方可使用”的要求不太清楚,在被監管單位出具強制檢定計量器具的校準證書時,也沒有發現問題。
3.2 計量器具使用單位不重視
很多計量器具使用單位計量意識淡薄,對于計量準確與否完全不在乎,特別是一些對產品質量要求很低的小型企業,往往臨近檢查時,才到處尋找檢測機構對其計量設備進行檢測,在市場監管部門監管不到位的情況下,這些企業也只需一張證書即可,對于設備的計量性能毫不關心。
3.3 檢測機構利益驅動
一臺儀器的檢測需兩名檢測人員和相應的設備,無論是檢測人員攜帶大量設備到現場檢測,還是把儀器送到檢測機構,都是一筆不小的成本。采用“在線”出證書的方法,只需很短的時間就可以拿到電子檔證書,數天內可以拿到紙質版證書和合格標識,幾乎是零成本。而采用“背包客”不檢測出證書的方法,可以省去很大一部分人力、車輛、設備和時間成本,從而給相關檢測機構帶來不正常的價格優勢。
3.4 違法成本低
筆者所在的地市多年來沒有檢測機構因為出具虛假不實報告而被查處的紀錄,市場監管部門也缺乏足夠的手段去鑒別檢測機構是否按相應的檢定規程開展校準工作。因此,對于一些不法檢測機構而言,出具虛假不實報告的違法成本極低。
在監管缺失、使用單位不重視、檢測機構利欲熏心的情況下,劣幣必然驅逐良幣,最終導致計量檢測市場烏煙瘴氣。
4、破解計量校準市場亂象的建議
加強對監管人員和計量器具管理使用人員的培訓,加大執法檢查力度,這些做法都有一定的作用,但本文主要從成本角度來探討。
目前,不法機構敢于大范圍地出具虛假不實報告,主要是實施違法行為的實際支出成本太低,若通過一定手段對檢測工作進行限制,使違法成本接近真實成本,盡可能地削減非法利潤,從而使不法機構不得不放棄違法行為。
筆者認為,這種使違法成本接近真實成本,逼迫不法機構放棄違法行為的做法,就是各省(自治區)搭建統一的計量檢測監管平臺,通過照片等輔助證明材料來嚴格規范計量檢測行為,并通過人工智能輔助決策的方式對不符合邏輯的檢測行為進行預警,便于監管人員對不法行為進行監督執法。
4.1 搭建各省(自治區)統一的計量檢測監管平臺
計量檢測監管平臺應包含檢測機構端和監管機構端。
4.1.1 審核階段
在本轄區內開展檢測活動的各檢測機構應在檢測機構端上傳相關材料,由市場監管部門審核通過,具體包括以下內容:
①授權證書、資質文件等材料。
②計量檢測工作人員相關材料(如勞動合同、社保繳納材料、資格證書、培訓合格證明等)。
③檢測設備相關材料(如購置或租賃合同、序列號、有效期內的檢測證書等)。
④通過輔助手段,當同一人員或同一設備被不同機構注冊時,應在監管機構端向屬地市場監管部門賬號提出預警,便于市場監管部門介入,在該機構開展實際檢測工作前將隱患排除。
4.1.2 日常工作階段
檢測機構發生的所有檢測行為,都應在規定時間內將相關材料上傳到系統。以現場檢測為例,檢測機構應在檢測機構端填報(勾選)被檢測單位信息、本次出檢的人員和所使用的設備信息,并按要求上傳以下照片:
①被檢測單位的大門(或明顯能體現此處為被檢測單位所在地點的位置)和檢測人員的合照。
②本次檢測的過路費票據或車票。
③被檢測設備和對應標準器的合照以及銘牌信息。
④檢測過程的照片(應包含被檢測設備、被檢測設備所在單位人員、標準器和檢測人員)。
⑤檢定/校準證書。本次檢測的計量器具信息及其對應的檢定/校準證書都應錄入及上傳,系統應具備批量導入功能。
其中,①和②兩種類型的照片,一個被檢測單位僅需上傳一次。③和④兩種類型的照片,應根據單一種類的設備(即執行同一個標準)的數量來決定需上傳的照片,如檢定心電圖機3臺以下時,則每一臺都應上傳對應的照片;3臺及以上時,可自行選擇其中3臺的照片上傳。
若設備是送檢至檢測機構實驗室的,檢測機構同樣要填報(勾選)送檢單位、設備的檢測人員和所使用的設備信息,并參照現場檢測的要求,上傳以下照片:
①設備被檢測機構接收的照片(應能明顯體現此處為檢測機構所在地,如帶有機構信息的業務受理大廳,照片應包含送檢設備、送檢人員或快遞單,其中快遞單據應單獨上傳)。
②檢設備和對應標準器的合照以及銘牌信息。
③測過程的照片(應包含被檢測設備、標準器和檢測人員)。
④定/校準證書。本次送檢的計量器具信息及其對應的檢定/校準證書都應錄入及上傳,系統應具備批量導入功能。
其中,②和③兩種類型的照片,參照現場檢測的標準上傳。
4.2 使用計量檢測監管平臺進行風險監測
機構上傳數據后,各級市場監管部門可在自身權限內查閱轄區的計量檢測行為信息,并使用系統的數據分析、圖像識別等輔助功能,對轄區內的檢測行為進行監測。
統識別到風險點時,應及時向所屬市場監管部門的賬號提出警示,注明警示的事項和理由。
常規的風險點如下:
①關鍵照片未上傳。如體現檢測人員在被檢測單位現場的照片,或體現送檢設備在檢測機構的照片。這是人和設備在現場的最直接證據。
②邏輯問題:
一是同一人員和檢測設備短時間內出現在多個現場檢測點。例如,某機構的檢定員攜帶檢測設備,同一天內在百色西林縣某鄉鎮、賀州富川瑤族自治縣某鄉鎮開展檢測,兩地行駛時間超過10小時,存在不檢測出證書的可能性。
二是同一人員同一天內檢測大量設備,如某機構檢定員在一天之內檢測某大型企業的數百臺計量器具,同樣存在不檢測出證書的可能性。
三是有效期問題,如某機構的標準器在一段時間內不處于有效期內,但該機構又使用該標準器在這段時間內出具了證書。
四是人員設備不符問題。如某機構勾選了某出檢人員,但經過圖像識別,該人員并未出現。
五是設備超期未檢,系統應提出預警。
六是強制檢定計量器具出具了校準證書,系統應提出預警。
③造假風險。一是出現未注冊的人員或設備,如某機構檢測現場照片中的出鏡人員并非機構注冊檢定員;或某機構上傳的設備信息和注冊的設備信息不符,存在造假可能。二是上傳了經過修改的照片或照片模糊不清,無法辨別是否為該被檢測單位的設備。若部分機構試圖上傳經過修改或模糊照片來逃避監管,系統將提出警示。
4.3 對計量檢測風險點進行監督檢查
因轄區內開展的檢測活動都應上傳系統,因此通過該平臺,市場監管部門可以較為全面、真實地掌握轄區內計量器具的信息(如某類企業在用某類計量器具的檢測情況)。
更重要的是利用平臺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如在平臺提出預警以后,應形成相應的分析報告,列清存在的可疑風險點,市場監管部門可根據信息對相關檢測機構進行有針對性地監督檢查。
對于檢測機構的不當行為,應制定相應的扣分機制,對發現的問題進行扣分,扣分分值根據違規行為嚴重程度決定,根據扣分情況,對相關檢測機構處以限期整改,直至取消其在本地區開展計量檢測的資質等處罰。
5、結束語
啟用各省(自治區)統一的計量檢測監管平臺,可極大增強計量校準工作的嚴肅性和專業性,規范計量檢測工作的全過程,有效提高市場監管部門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市場監管部門牢牢掌握轄區內的計量檢測行為。
在平臺的輔助監控下,若不法機構使用造假的方式出具虛假或不實報告,該行為將非常容易被發現,倒逼相關檢測機構不敢進行違法行為,從而起到破解計量校準市場亂象的作用。
作者: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檢驗檢測中心 梁科海、彩侶、卓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