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曾經長期擔任寶山區知聯會的副會長,負責調研提案工作。調研雙創時,發現了一組數據:創業主要從事教育、咨詢、貿易,很少有人從事高科技產品的生產。為什么從事這些行業呢?因為容易發揮特長、投資風險也小。越高級的生物,嬰幼兒期獨立生存能力越差;企業也是這樣:越是高科技領域,初創時越難生存。
創業有個基本的邏輯:先生存后發展,生存是前提、是關鍵。要生存就要有現金流。高科技企業門檻高,很難獲得足夠支撐企業運行的現金流。過去,民企中也是有高科技企業。但我們注意到:這些企業往往是從低端產業做起,逐漸發展成高科技的。大名鼎鼎的華為,當初也是生產低端產品的??萍计髽I生存不易。企業創立之初,往往要進入一些“灰色地帶”,才能生存下去。
得益于雙創政策,科技創業的企業逐漸多了。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風險投資多了。風險投資就像一個“奶媽”,能讓初創型科技企業早期能夠存活下去。另外還有一種靠“親媽”喂養的:大企業把部分業務獨立出來,成為高科技企業;創業初期靠“親媽”的母乳喂養。
但是,成功的企業最終還是需要有自己賺錢的能力。高科技企業要賺錢,關鍵是有“市場”。我們知道,知識產品有個“零邊際成本”的特點:開發一個產品花很多錢,增加一個用戶不增加成本。高科技產品有類似的特點:開發一個產品成本很大,但單個產品毛利很高;能否賺錢主要是靠市場大。
創立高科技企業,往往需要民企:民企創業會拼命,國企一般不會拼命。不拼命的往往干不過拼命的。然而,市場往往卻在國企。這是因為:高科技需要高端用戶。對于高科技,高端用戶往往是國企。
但是,國企的高端需求往往沒有被“市場化”。沒有市場化的意思就是:國企有高技術需求時,往往傾向于“自主開發”而不是向市場購買。我國多年來一直鼓勵創新,“自主開發”會受到表揚,對企業和個人都有利。這樣,企業都樂于“自主開發”。比如,電網的巡檢項目:每個大公司、甚至每個子公司都會“自主開發”。
但是,如果大家都自主開發,產品往往就不能復用。不能復用就難以持續改進和迭代。筆者曾經反復強調:高科技產品是持續改進的結果。如果沒有持續改進,結果就是“低水平重復”,難以形成真正的高科技產品。
我國扶植高科技企業,給錢不如給市場。給錢可能會培養吸血鬼,甚至帶來腐敗。而給市場則讓大家在市場中賺錢,通過競爭賺錢。給市場,就是把國企的技術需求市場化,讓科技企業來做。為此,對國企考核時,應該強調“國產化”而非企業自己做的“自主創新”。形成高科技市場以后,企業在市場中競爭并走向成熟、優勝劣汰,就容易形成真正的高科技。
總之,推進市場化可能是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最好的辦法。
作者:郭朝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