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認識規律的目的是遵循規律。對發展中國家來說,過度強調技術創新往往不符合經濟規律。從這個角度看,中國許多企業家對創新的興趣不大、科研人員的地位低都是有道理的。
但是,這讓我想到了一個嚴肅的問題:假如我是個政府官員,是不是應該反對企業創新?假如是個企業家,會建立研發機構嗎?假如回到24年前,我還會選擇去企業研究院工作嗎?
我想了想,答案是依然會。
即便創新的風險很大,國家層面還是要鼓勵創新的。創新類似動物的基因突變:多數突變對變異的個體不利,但少數有利的突變卻能促進種群的進化、有利于種群的發展。所以,盡管創新風險大,國家一定要鼓勵創新。
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企業建立研發部門也是必要的。對多數中國企業來說,提升技術最有效的辦法是模仿或引進。但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照抄照搬的學習,不會成為好學生,沒有創新意識的企業是永遠學不好的。技術人員也是一樣,其能力更多是在創新的過程中成長。對企業來說,創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起來了。有志于領先的企業,應該盡早建立研發部門。
如果回歸到24年前,我還是會選擇到企業研究院工作。原因是我的興趣所在。探索未知、挑戰自己的能力極限,能激發人的興趣。對我來說,照葫蘆畫瓢的模仿是無聊和乏味的,有創造性的工作才有意思。我同時相信:創新過程所帶來的能力,終究會有發揮作用的一天。能力的培養,就是對未來的投資。
既然如此,我們“尊重規律”又從何談起呢?
我想,“尊重規律”體現在反對盲目的創新而不是反對創新。所謂盲目創新,往往就是不顧條件和需求,制定不合理的高目標。吹下的牛無法兌現時,交差的東西就只能是浮夸的成果和表面的文章。久而久之,占據頂級專家位置的,往往是那些會吹不會做的人。這種現象其實已經被現實反復證明了。
對技術工作來說,創新和非創新的界限從來都不是黑白分明、非此即彼的。技術人員、企業家都要有創新的精神。在我看來,這種精神的實質包括幾個方面:要實事求是、自己要把技術想明白、把工作(技術)做得更好的追求,并在思考和實踐的過程中提升能力和自信。創新精神不是追求所謂的創新指標:對創新指標感興趣的人,往往對真正的創新工作不感興趣。
有個段子說:有個傻子吃了5個饅頭,終于吃飽了。傻子說:早知道這樣,就直接吃第5個饅頭了。創新的成果,就像第5個饅頭;技術能力的培養,就像前面的4個饅頭。這4個饅頭不能讓人吃飽,卻是必須吃的。
在發達國家搞創新,可以專注于價值創造的維度;在發展中國家搞創新,還要關注(技術和管理)能力提升的維度。這就是要從“兩維空間”看問題。過去,美國人曾經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國的技術難以實現超越。然而,一維空間沒有路子的問題,兩維空間中可能找到出路。華為等企業從跟隨走到超越,不就是這么來的嗎?
作者:郭朝暉(工學博士,教授級高工。企業研發一線工作20年;優也科技信息公司首席科學家;東北大學、上海交大等多所院校兼職教授。國內知名智庫、走向智能研究院的發起人之一。原寶鋼研究院首席研究員)